《西班牙旅行笔记》
西班牙社会演化的全过程。
核心书摘:
《西班牙旅行笔记》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。面对西班牙既充满异域风情而又绚丽多姿的历史、艺术、人物和宫殿、教堂、城堡等文化精华,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,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,糅进漫游的行程,使帝王将相、战火烽烟、山川景物,尤其是它走向现代国家的进程贯穿于全书,带着读者深入探讨西班牙幽深的历史,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。
关于作者:
林达,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。他们都是在1952年出生在上海,都曾在黑龙江省插过队,1978年考入大学,1991年移居美国。
学什么:
1、了解阿尔罕布拉宫的故事
2、为什么说哥伦布和塞万提斯是失败的人?
3、西班牙内战纪念堂的意义是什么?
一、阿尔罕布拉宫
西班牙属于欧洲,却是欧洲的异数。一道高高的比利牛斯山脉,把西班牙和欧洲的主体远远地隔开。相比欧洲,西班牙和古老的非洲大陆离得更近,只隔着一道窄窄的直布罗陀海峡。当年欧洲和非洲之间的长期僵持,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拉锯战,主战场就集中在西班牙这片土地上。
西班牙最早属于古罗马共和国,在公元5世纪,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,北部的西哥特人、苏维汇人、汪达尔人跨过比利牛斯山脉,进入西班牙。
公元415年,信奉罗马天主教的西哥特人统一了西班牙,成了这片土地的主人。到了711年,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崛起,差点统一了整个半岛,他们的后裔被称为摩尔人。后来,伊斯兰势力衰竭,最后只留下一个摩尔人城邦——格拉纳达,阿尔罕布拉宫就在这座小城里,阿尔罕布拉宫被美国作家华盛顿·欧文发掘出来,并被世界所知晓。
1826年,已经以作家身份在欧洲出名的华盛顿·欧文,被委任为美国驻西班牙公使馆随员。1829年5月,欧文完成了他的著作《哥伦布的生平和航行》。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个奇妙的历史圆圈:1492年,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,那正是欧文的故乡。而同一年,西班牙最后一个摩尔人城邦格拉纳达被攻陷,最后一个摩尔王出走,整个欧洲成为基督教的世界。
华盛顿·欧文对这个叫格拉纳达的城邦产生了浓厚兴趣,他雇佣了一名西班牙随从作向导,骑着马穿越高原丛林,最后抵达了这座小城。之后他写下了《阿尔罕布拉宫》这部著作,向欧洲、美洲讲述了王宫里发生的神奇故事。
这个故事开始于13世纪,当时西班牙基督政权的统治者是费尔南多三世。当时的他征服了几乎所有的异教徒政权,除了格拉纳达。费尔南多三世带兵把这座城池团团围住,破城已经是指日可待。为了保护城内的子民,摩尔王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,他独自一人出城,来到费尔南多三世的营帐前,他跪下身去,亲吻国王的手以示忠诚。
摩尔王的做法让费尔南多三世深受感动,他把摩尔王从地上扶起来,如朋友般拥抱了他,并谢绝了摩尔王呈奉的财富,把这个城邦仍留给摩尔人管理。自此格拉纳达成为西班牙王国的一个附属,就像一个自治省一样,于是格拉纳达这个摩尔人小邦国,就这样意外地保存了下来。
摩尔人的宫廷里有庞大的后宫,嫔妃们经常相互争宠。摩尔王在晚年有了新宠,这引发了王后的怒火,整个王后家族开始叛乱。国王把王后和小王子幽禁在一座高塔之上,但性情刚烈的王后冒着危险,把年幼的王子从高塔上悬吊下来,交给了自己的亲信。后来王后也成功出逃,组军讨伐自己的丈夫,并扶立小王子登基。这个小王子,就是格拉纳达的末代君主。
这位末代君主性格柔弱善良,他的出生本身就是一出悲剧。更不幸的是,王国内乱未平,外部风波又起。当时基督教政权已经变得异常强大,他们不想再容忍这个异教徒城邦继续存在,格拉纳达这位柔弱的末代君主没有奋死抗争,他选择了投降。
在投降时,末代君主觉得自己无颜面对城中百姓,决定不走阿尔罕布拉宫的“正义之门”。他从另一道小门出去,悄悄地离开了城邦,并向胜利者请求,“出走的那道门以后要永久关闭”,不允许其他人出入。后来,拿破仑的军队进驻西班牙,临撤退时炸毁了宫内不少建筑,“出走之门”也被埋葬在法军炸毁的石块之中,再也不可能有人通过了。
二、两个失败者的雕像
提到西班牙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,就绕不开两个名字,一个是发现了新大陆的冒险家哥伦布,另一个是伟大的作家塞万提斯。尽管他们身后声名显赫,但生前却都是不折不扣的失败者。
哥伦布出生在1452年,是意大利人,他没有受过多少教育,却异常喜欢《马可波罗游记》。这本书里说古老而神秘的亚洲遍地黄金,宫殿是黄金盖的,道路是黄金铺的,就连门窗也是黄金做的。这些景象让哥伦布深深着迷,于是他跑到当时航海技术最发达的葡萄牙学习航海,希望有朝一日能乘船出海,去亚洲寻找黄金。
从20岁开始,哥伦布就在欧洲各国辗转,希望能找到有钱人资助他出海探险。他想方设法跟葡萄牙当地一位名门闺秀结了婚,希望能借此打通与葡萄牙王室的关系。但葡萄牙王室雇佣的航海专家们认为哥伦布的计划就是天方夜谭,因为其中充满了致命的错误。
按照哥伦布的路线,其间的经度足有240度,等于绕着地球走三分之二圈。但谁也没想到,在那条通向亚洲的更远的道路中,竟然还藏着一块巨大的未知的陆地,那就是美洲,哥伦布可以说是歪打正着了。
哥伦布的幸运在于他的文化水平不高,因而偏执地坚持着自己的错误。另一个幸运在于,最终资助他的西班牙王室航海经验不足,所以轻信了他的错误计划。一个计算错误的冒险家和一个不懂航海的有钱国家一拍即合,开始了一场错误的航行。但是,几个错误加起来,却成就了最大的“正确”,让哥伦布发现了美洲。有意思的是,哥伦布到死都执迷不悟,一直以为他到的是亚洲。
可惜的是,哥伦布的美洲之旅并没有带回黄金,最终,这位伟大的冒险家在失望中黯然离世。在哥伦布死后的第13年,西班牙的船队才终于发现了墨西哥的金矿、银矿,人们这才意识到给哥伦布的这笔投资回报是多么丰厚。
后来人们在巴塞罗那出海口树起一根高高的柱子,上面安放着哥伦布的雕像。他站在柱子顶端,一只手臂直指着美洲的方向。蔚蓝的天空下,孤零零的一尊雕像,高高在上却又孑然一身。这就是哥伦布生前的写照,无人理解、无人支持,只能带着近乎狂热的激情,奋勇前行。
哥伦布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那位举起长矛向风车进攻的唐·吉诃德骑士。《唐·吉诃德》这本小说讲的是一位乡村绅士吉桑诺,他的嗜好是阅读骑士小说。他深陷书中无法自拔,对书中故事信以为真,脑子里满是魔法、战车、决斗等书中的桥段。他给自己起名叫唐·吉诃德,并离家出走去做游侠骑士,想要像小说中的主人公那样建立功勋。他带着自己的侍从桑丘,骑着一匹瘦马,拿着破旧不堪的长矛和盾牌,出了村子去行侠仗义,游走天下。他闹了很多笑话,差点送了性命。最后,同村的一位老学士假扮骑士把他打败,他才被迫回乡,然后一病不起,直到生命垂危时才变得理智起来,警告人们不要再中骑士小说的毒。
《唐·吉诃德》的诞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。在当时的西班牙,基督教政权快速崛起,颠覆和驱逐了阿拉伯人的统治,依靠庞大的骑士队伍,雄霸欧洲,远征美洲,造就了西班牙的“黄金世纪”。在这个时期,以骑士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开始风靡,这些小说帮助人们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禁欲主义的束缚,极大地解放了人性。后来,随着封建经济的解体,西班牙开始盛极转衰,火枪火炮等先进武器的使用,让以长矛盾牌为主的骑士文化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。塞万提斯创作的《唐·吉诃德》这部反骑士小说,就是要“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完全摧毁”。
唐·吉诃德这个人物很复杂,读者们一边笑话他的荒唐故事,一边也在同情甚至尊崇这个活在幻梦中的游侠。这个疯疯癫癫的骑士,就连下一顿饭都不知道在哪里,却还在舍命追求某种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。
《唐·吉诃德》的作者塞万提斯的一生也堪称一出悲剧。他生于1547年,23岁时开始当兵,24岁时在一场战役中左手被打残,他离开前线,担任军需官,结果被人诬告账目不清,身陷囹圄,获释后他担任格拉纳达的税务官员,又被指控私吞钱财,再次入狱。出狱后为了养家糊口,他为别人跑腿、拉纤,沿街叫卖布匹,生活非常窘迫。在五十多岁时,他开始写小说,当时,小说被文学界看做一种不入流的读物,被人鄙夷。但塞万提斯没有放弃,《唐·吉诃德》第一部出版十年后,他又拿出了第二部的手稿,此时他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,疾病缠身。
1616年4月,塞万提斯病逝于马德里,享年69岁。他的遗体被草草地安葬在一家修道院的墓地中,参加葬礼的除了妻子,再没有其他人。因为安葬时没有立碑,所以现在已经没有办法找到他的坟茔。但他的作品却越来越受欢迎,在塞万提斯逝世两百多年后,人们为这位作家建起了一座纪念碑,同时制作了唐·吉诃德和侍从桑丘的雕像,矗立在马德里市中心的广场上。
时代的风云变幻莫测,没有一个君主能代表西班牙,但哥伦布和塞万提斯这两个失败者,却代表着这个古老国家的内在精神,成为全世界人民心中的西班牙偶像。
三、西班牙内战纪念教堂
塞万提斯见证了西班牙的极盛时代,在这之后西班牙由盛转衰,一蹶不振。到20世纪初,西班牙已经沦落为欧洲垫底的国家。1931年,西班牙爆发了一场大革命,之后这个国家就陷入了动荡不安的局势中,各种政治势力开始崛起,暴力冲突不断升级,演变成一场为期三年的大规模内战,最后由佛朗哥领导的国民军终结了这场内战,建立起专制独裁政权。
内战结束后不久,人们就开始在马德里附近建造一座纪念教堂,也就是殉难谷圣十字教堂,来纪念这场战争。这座教堂坐落在丘陵谷地中一个小山头上,深入山崖整整二百六十一米,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教堂。远远望去,一个巨大的石雕十字架矗立于山顶最高处,如利剑般顶刺虚空。山脚下巨大的券拱回廊正中间,是一扇巨大石门。门楣上方,是一个巨型雕塑——那是一个悲哀的西班牙母亲,抱着她死去的西班牙儿子,悲痛欲绝。它纪念的是所有死于内战的西班牙人。
从正门进去,是一道长长的隧道,灯光幽暗无比,气氛严肃神圣。隧道两壁装饰着大幅的精美挂毯,后面则隆重安放着四万具死难者遗骸。需要说明的是,这里安息的不仅仅是佛朗哥一方的“英雄”,也包括失败一方的“敌人”。隧道的尽头是一座大厅,最高的地方有四十一米,顶上是色彩素雅的圆形天穹画,正中则是耶稣受难的圣坛。人们面对圣像坐下,进入默默哀悼的氛围中。这个漫漫隧道,如同西班牙内战的漫漫黑夜。多少死亡、多少伤痛、多少悲哀、多少绝望,最后在悲悯中,燃起灵魂被救赎的希望。
这是佛朗哥执政时期的建筑师的作品。当时内战硝烟尚未散尽,世界大战的炮火仍未停息,建筑师们把自己对战争的厌恶、对和平的企盼、对民族和解的向往、对上帝眷顾西班牙的期待,都融入了这项工程中。欧洲自古以来就有为胜利者建造凯旋门的传统,殉难谷也可以说是佛朗哥的凯旋门。但它的意义更伟大,不再是简单地纪念和讴歌自己一方的胜利,而是变成了对所有死难者的哀悼,对战争悲剧的反思。它提醒着后人: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,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。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,它就在为你而鸣。
佛朗哥建造这座纪念碑,相当于向敌人发出了和解的信号:就让这座教堂,成为混乱历史的终止符,让腥风血雨就这样过去吧,我们应该重新出发,去追求一个团结、复兴、强盛、民主的西班牙。幸运的是,佛朗哥的愿望实现了,在他执政的那段时期里,西班牙局势基本得以稳定,经济发展也更为迅速。等他死后,西班牙各政党经过艰难谈判,最终通过了西班牙《宪法》,建立了民主制度。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,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。
结语
以上就是《西班牙旅行笔记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。
我们选取了三个立体截面,观看了西班牙从古到今的发展史。先是一千多年前基督教政权和摩尔人政权的爱恨情仇,然后是近代时期哥伦布和塞万提斯生前坎坷失败、死后声名显赫的命运轨迹,最后是20世纪三十年代西班牙的惨烈内战,并以一项浩大的纪念堂工程达成和解,开启了民族复兴和民主化发展进程。在一幅幅波澜壮阔、流光溢彩的画卷中,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包容、勇敢、创新、理性之美。
塞万提斯的《唐·吉诃德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来,要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,用百倍的勇气来对付一切的不幸。”或许这就是西班牙这个命运多舛的民族的精神内核吧,或许这也就是在疫情肆虐期间,莱昂诺尔公主选择朗读《唐·吉诃德》的原因吧。
【编辑:北桔】
上次推送内容:
【听读史记学管理】滑稽列传|领导者的语言艺术能够让团队凝聚奋进,所向披靡。
本次推送:
《西班牙旅行笔记》
【严选好书】那些闻名世界的实验,教会了我们什么?
《德鲁克经典五问》
【听读史记学管理】楚元王世家|找对的人做对的事,做慧眼如炬的领导者。
下次推送:
《人行道王国》|美国街头生意人的生活现状。
【严选好书】四时具可喜,五味皆可食。
《街头生意经》|做生意最大的坑,很多人竟然不知道。
(语音、文字、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,老农整理)
公众号内查找文章的方法
一、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到您的微信好友列表中找到订阅号消息。
二、找到“”品卷一族“后点击头像进入公众号
三、找到公众号名称”品卷一族“右侧显示有一头像点击并进入
四、打到右上角的搜索标志。
五、输入想搜索的名词就可以得到相关结果
六、输入想搜索的文章类别“运营”也可以显示与“运营”相关的内容
五、输入想搜索的作者也可以得到结果
六、输入想搜索的人物”管仲“就可以得到内容中提到”管仲”的文章。
为进取者提升提供方便。